ABOUT
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其中實現生態宜居的好環境是一項重要任務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人們對于農村的要求,不僅要提供充足、安全的農產品,而且要提供清潔的空氣、恬靜的田園風光等生態產品,還要提供農耕文化、鄉愁等精神產品。滿足這些需求,離不開生態宜居的好環境。
應當說,近年來農村水、電、路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,以及免費義務教育、新農合、新農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從無到有的變化等,都為實現生態宜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當前許多農村還普遍存在超采地下水以抗旱奪豐收、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以獲取高產等現象,農業面源污染嚴重,土壤環境惡化;不少村民仍有雜物亂堆、垃圾亂倒、污水亂潑等行為,迷信賭博屢屢出現,陳規陋俗依然尚存。這些都是打造生態宜居好環境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。
打造生態宜居好環境,首先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。把鄉村治理得干干凈凈,以嶄新的面貌來展現新農村生態宜居的生活。這其實也是用實際行動落實十九大精神。抓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、土壤環境保護等工作,需要綜合施策,分類推進,也亟須建立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、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規范和約束,更為關鍵的是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,使農民從綠色發展中得到真金白銀,進而使綠色生產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。
打造生態宜居好環境,要規劃與建設同步考慮。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,充分尊重田、塘、梗、丘、園、林、路等生態要素,打造山水與休閑宜居一體的生態網絡;注重鄉土味道,保留鄉村風貌;科學編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,統籌兼顧鄉村生產、生活、生態和諧發展,凸顯村鎮特色,構建美麗鄉村產業布局的空間骨架。
同時,還要重視鄉風文明建設。教育和倡導廣大村民樹立和踐行“務實、守信、崇學、向善”的價值觀,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,把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作為重中之重。結合農村鄉風文明評議,開展群眾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;開辟生態文化陣地,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;推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和民主選舉法制化、民主決策程序化、民主管理規范化、民主監督制度化為內容的工作機制,實行民主理村,依法治村。
打造生態宜居好環境,讓農業更綠農村更美農民更幸福,需要廣大基層干部和鄉村百姓“擼起袖子加油干”!